温医大附一院感染内科、潘景业、陈洁、卫庆等因抗疫工作表现突出获温州市委市政府表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院广大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以“最美逆行”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忠于职守、甘于奉献、担当作为,为遏制疫情和救治患者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135编辑器
为鼓舞士气、弘扬正气,近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对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
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表彰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表现突出
先进集体(第三批):感染内科
先进个人:潘景业、陈洁、卫庆
感染内科
在医院党委领导下,感染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奔赴抗击疫情各条战线,坚定不移地执行医院各项指示精神,坚决打好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资深专家团队:责任重于山
温医大附一院是浙南片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危重症患者集中收治的省级定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陈永平教授作为温州市防控核心专家,又是温州市医学会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深感责任重大。“我是支部书记,我先上”,他全力参与危重症患者的会诊抢救,把多名患者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当患者经过多日抢救转危为安表示感谢时,他说:“瞬间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肯定。
疫情期间,感染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骥几乎没有离开过“疫战”前线,从医院组建隔离病房开始就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其中。随着重症患者的转入,李骥忙着会诊、调整医嘱,进行排除、隔离、确诊等部署,午休时间继续参加电视电话会议和会诊。李骥说:“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疫情严峻,应当冲锋前线”。
感染内科副主任卢明芹,在武汉最危急关头毅然前往武汉。作为浙江省援助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第五临时党支部书记的他,每天穿着防护服在隔离病房查房、制定治疗方案。面对患者,他总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他说:“我想通过我冷静沉着的态度,向患者、向年轻医护人员传递信心:我们有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勇气!”
年轻医师团队:不负使命,逆风前行
感染内科作为抗击疫情前沿阵地,全体医护人员没有丝毫退缩,全体成员成梯队进入抗疫一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表现出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畏艰险的良好精神风貌。
临危受命,被院党委任命为抗冠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的陈迎晓说:“我在2009年抗击过甲流,我有经验,我先上” ;在第一批名单里,朱碧红率先承担着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的轮岗工作,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加班加点是常态,她没有任何一丝抱怨;项炳羽认识到这是一次艰巨的阻击战,“我是感染内科医生,职责所在,我必须奋战在一线!”;王玉群、陈瑞聪作为年轻爸爸,告别家人和幼小的孩子,勇敢地冲入一线战斗。同时多位资深医生也主动报名要求进入一线,他们以隔离病房、发热门诊为“主阵地”,履职尽责,真正体现了“齐心合力、众志成城”抗疫情决心。
全体护理团队:义无反顾、迎难而上
感染内科资深护士长薛黎明一直强调院感防控重要性,在危重症病区,薛黎明、林秀丽2位护士长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副护士长叶江嫔临危不惧,勇挑重担,奋战在疑似病区。全科近40位护理人员没有一位退缩,年轻护士说:“因为我们年轻,抵抗力好,我们先进入一线”;资深护士说:“我们资格老,经验更丰富,我们先带个头。”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护士结束隔离休养后,又再次请缨进入隔离病房,不畏艰险,逆风前行。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感染内科团队不惧疫情,众志成城。“疫情面前,绝不后退”,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感染内科团队是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奉献的队伍。
潘景业
潘景业,温医大附一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兼重症医学科(ICU)学科带头人,是此次我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和防控工作救治专家组组长。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潘景业就与全院医务工作者一道战斗在一线,深入组织抢救工作。
一、驻扎重症隔离病房最前线,24小时持续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果断作出关键性医疗决策
2月21日15:00隔离病房重症高龄患者病情恶化,潘景业来不及回家拿换洗衣物,立即进驻重症隔离病房,走进最危险的地方,走进抗疫最前线。他不顾疲惫,迅速巡查每一位危重患者,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仔细查看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参数……直到深夜。
次日,对一位74岁的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的陈阿婆进行综合评估后,潘景业当机立断,果断拔除了这位危重症患者的气管插管,改予雾化面罩吸氧。陈阿婆已顺利出院。
在重症隔离病房期间,潘景业每天早上与浙二驰援专家及院内救治团队一起交班,讨论,围绕患者需要解决的生命问题制定方案,指导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时刻关注呼吸机,人工心肺机(ECMO),人工肝,人工肾等调整。
55岁的陈先生(化名),1月30日不幸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新冠肺炎”。因病情急剧恶化于1月31日紧急转入我院641病房进行抢救。入院后先后采取各项积极抢救措施,其呼吸功能依然未见明显改善,并出现严重的顽固性呼吸性酸中毒。为挽救生命,2月22日上午潘景业与专家组商议后决定为该患者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随着ECMO运行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与日俱增。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肺功能,及时撤机,脱离危险成了救治团队面临的最大问题。
患者需要撤除ECMO,但是危重病人不能言语,难以表达,患者自己更不能专业判断。3月3日中午,潘景业在床旁进一步下调ECMO参数观察到患者通气氧合功能稳定改善,结合分析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和呼吸机参数,果断作出判断,指令撤除ECMO。这是省内第二例应用ECMO技术后成功撤机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陈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写下了“谢谢大家”四个大字!
二、关怀医务人员健康安全,改进护理轮班制度
作为院长,潘景业时刻关心着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要求院感处不断完善相关防控措施,确保医护人员安全工作。随着气温变暖,护士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极其闷热,他要求护理部缩短一线护士轮班时长,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一班次,将每一位危重患者分配给一支由18位固定护士组成的护理小组来连续接管,并增派精干的专科护士,实行错时交接班,以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高效性。
三、充分发挥我院信息中心优势,进一步推进重症监护病房办公信息化
危重症患者病情实时变化,需要实时监测记录呼吸机相关参数,经常性采血化验进行床旁血气分析检测,而这些数据结果需要护士手工记录到护理平台,工作量极大,尤其是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及模糊的眼罩进行办公,更加增加了工作难度。为减轻护理工作量,潘景业立即召集我院信息中心的骨干精英,马不停蹄的编程改进,两日内克服困难,成功使得护理平台每5分钟自动抓取呼吸机相关参数以及每次床旁血气分析仪的结果数据,大大推进了重症监护病房办公信息化,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
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潘景业和他的“战士们”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信心凝聚广大医务人员力量,成功救治了一大批危重患者的生命。
陈洁
陈洁,重症医学科(ICU)副主任医师。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重症医学科医生、党支部委员,陈洁知道,疫情即是冲锋号,早早便主动请缨加入隔离病房的一线工作。
主动请缨,她是抗疫路上的践行者
2月13日,陈洁刚上完夜班,交接完病房纷繁的工作后,因为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危重,当天她便马不停蹄投入到隔离病房。时值隔离病房抗疫最关键的时候,陈洁主动承担起641病区小组长的重担,参与重危患者的查房、医嘱讨论及处理、咽拭子采集等,做好隔离病房内外的沟通工作。同时负责给同事们排班,协调物资、器械的搬运、储存,事无巨细,她都亲力亲为,毫无怨言,尽最大努力保障医疗安全。“抗疫无小事”,她一直是那个践行者。
医者仁心,她是生命的呵护者
2月20日,对陈洁来说是特别的一天。一位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血红蛋白下降,伴随着酸中毒难以纠正,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她患者病情急剧加重,随时可能抢救。于是从早上9时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进隔离区查房开始,直至中午12时,她多次向领导及专家汇报、讨论一线病情,及时调整医嘱、呼吸机参数,一直关注着患者病情变化。在她的细心关怀下,患者血液酸碱度纠正,乳酸下降,病情稍转平稳。心系患者,自是茶饭不思,中午她随意扒了两口饭就再次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区。不久,患者病情再次恶化,需动脉穿刺,PICCO置管,然而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不便于精细操作,个中艰辛,只有她自己最能体会。一套操作下来,防护服早已湿透!修改医嘱、调节参数,不知不觉中,已经是夜里23时,夜班的同事已经进来交接班了。原来,她在里面已经呆了10余个小时。病情危重,刻不容缓,精神的高度集中,时间竟飞也似地流走。
3月2日下午,一位重病人突发消化道大出血,解大量血便,伴有血压明显下降,乳酸升高,陈洁第一时间予以积极输血、止血、抗休克治疗,并及时向领导和专家组汇报病情,联系病房外会诊专家行急诊内镜治疗。特殊时期血源紧张,她积极联系中心血站转送急血至我院。直至次日凌晨,患者血压回升,血红蛋白逐渐上升,病情趋于稳定,她才安心回宿舍休息。这只不过是她这些天在隔离病房工作的一个缩影,披星戴月,就是她的日常。
牢记使命,她是国家与人民的守护者
2月28日本应是陈洁撤离隔离病房的日子。因为隔离病房患者病情危重,陈洁再三要求继续留在641参与抗疫工作,领导也被她的赤诚打动,答应她继续待在隔离病房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身为一名党员,陈洁从未忘记当初立志从医的决心:救死扶伤。她的家人也非常支持她的工作。除了她,她的爱人,我院医学检验中心同事,从年初开始也一直坚持在抗疫前线!
“我将与同事们一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一线彰显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这是陈洁进入隔离病房前告诉科室同事的话语。拳拳赤子心,日月可鉴。陈洁,一直是抗疫路上的践行者!
卫庆
卫庆,是重症医学科(ICU)一名男护士,已在护理岗位上默默奋斗了十六载。虽然只是众多医务工作者中平凡的一员,但他深爱他的护理职业,热爱他的工作岗位,他用真诚、爱心书写着平凡而又光彩的人生,始终“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本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心系病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患者的信赖。
抗疫征途中“借出去”的爸爸
作为重症监护室年资最高的男护士,在年初得知疫情的第一时间,卫庆就主动报名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由于当时患了重感冒,咳嗽不止,才最终放弃参加支援武汉医疗队。随着疫情防控任务的逐渐加重,卫庆把年幼的一双孩子交给爱人照顾,把自己年过七旬身体不便的老父亲托付给邻居照顾,主动请缨进入医院一线重症隔离病房工作,并担任重症隔离病房护理小组长。
“我的爸爸是一名医护人员,照顾里面的重症病人。接下来一个月,我和妹妹都见不到爸爸了,但是我们都会为他加油。”卫庆的女儿为她爸爸画了一幅画,她说自己拥有一颗奉献的心,把勇敢的爸爸借给了需要帮助的病人。
抗击疫病,奋不顾身
在重症隔离病房奋战的这些天里,卫庆几乎每天都工作8个小时以上:病情监测、气道管理、仪器管理、隐患排查……一天的工作非常忙碌,他时常忙得不可开交。他一心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患者的每个护理细节。每当他脱下防护服准备小歇的时候,往往一个病情变化的电话让他立即放弃休息,立马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作为重症隔离病房护理小组长,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不仅仅要管好自己,更要管好一个团队,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操作能手,尽显重症技能
卫庆是重症监护室医疗仪器管理的佼佼者,特别是在呼吸机的管理、调试、通过呼吸机甄别病情的方面十分内行。
他很喜欢在医疗仪器上花功夫,钻研科室中大大小小的医疗仪器,在发现低年资护士在搭呼吸机管道存在困难时,他会主动指导。他发现低年资护士对加热导丝置入的操作不熟练后,他认真钻研解决方案,发明了便于新手操作的导丝专用锤,申请了专利,便于临床使用,方便了临床操作。另外,为了方便临床呼吸机湿化水的管理,他还发明了湿化水架子,为临床便捷操作打下基础。
正是有这样一份对仪器管理的执着,在重症隔离病房派上了大用场。由于工程师不方便进入隔离病房,呼吸机也不能随意推出送修,当重症隔离病房出现呼吸机故障时,卫庆在工程师的微信指导下,拆卸呼吸机配件并安装测试,重搭仪器,为重症隔离患者提供了仪器保障。部分病患因病情需要须行血浆置换治疗,因缺少血浆置换专用架子,卫庆很快想出了代替专用架子的办法,成功及时地为患者施行血浆置换治疗。
想病人之所想
卫庆时常鼓励隔离病房的患者,握着他们的手给他们信心,鼓励加油。虽然患者的身体被隔离,但“隔离不隔爱”,他希望患者内心不因疾病被隔离。他们也需要关怀,也需要信心,而这份信心便是战胜疫病的“法宝”。
2月8日,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三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好转准备转出重症隔离病房时,卫庆对他们说:“恭喜你们打赢了这场战役,祝你们早日回家”,三位病人热泪盈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2月13日,在卫庆等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症隔离病房的两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卫庆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第一时间把消息发到了微信群:“当初他们插管,我饱含泪水,此刻,他们拔除了气管插管,我也饱含泪水,太不容易了。”他激动地说。两位拔除气管的患者紧紧握着卫庆的手不舍得放下。正是这双手拯救了患者的生命,正是这双手点燃了患者生的希望,这双手也是许许多多一线医务人员的手,向患者传递抵御病魔的温暖与力量。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